9月10日上午,芬兰电池公司首席技术官、我校校友张霞昌博士访问母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焦家俊、生物工程学院副院长庄英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主任孙自强等接待了客人。
  校友张霞昌1980年考入华东理工大学(即原华东化工学院)生物工程系。1987年,张霞昌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两年后,张霞昌自费出国赴芬兰赫尔辛基工业大学攻读生物技术博士学位,现为芬兰Enfucell公司首席技术官。2006年他研发出环保廉价的纸质电池,可作为智能卡、音乐贺卡、电子报纸等的电源,并可用于RFID(射频识别)电子标签。作为一种尖端的创新技术,这一成果2006年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2007年技术先锋”。同年,张霞昌博士荣获“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奖杯。
  张霞昌博士这次到母校来,一方面要回来看望当年指导自己学习的导师,另一方面要寻求建立华东理工大学与芬兰Enfucell有限公司以及赫尔辛基工业大学合作与交流的关系,他热切地期望有更多的华理学子有机会出国深造,并愿意为此做好牵线搭桥的工作。
  在会谈中,张霞昌博士详细介绍了自己发明纸质电池的过程及其潜在的广泛应用。张霞昌从华东理工大学出去后,一直从事生物技术学习和研究。由于在研究和推广生物燃料电池的时候遇到体积大携带不便等弊端,因而开始研究薄型柔性纸电池。据了解,这种电池采用一面镀锌、另一面镀二氧化锰的薄层纸片作为传导体,其厚度不到0.5毫米。如有必要可将若干个电池叠加起来使用,避免了传统电池会产生的污染问题,可作为一般的家庭废物加以处理。这种电池价格也十分便宜,当能够实现批量生产时,售价仅为1美分。与普通的纽扣电池相比,它的优势在于成本极低、材料环保、可作为日用垃圾处理、尺寸和形状灵活、易于与应用进行集成、可成卷分发。 
  张霞昌博士同时也指出,薄型柔性纸电池实际上只是一种OEM产品,也许这种产品不会在市场上单独出现,它必须要跟其他应用型产品结合在一起。它可以作为化妆品、智能卡、RFID(射频识别)标签、音乐贺卡、人体表皮药物渗透膜和纸上LED的电源。还可用于电子纸、双稳非易失性显示器和微传感器的工作电源等。
  为了推广应用这项技术,Enfucell公司将在欧、美各建两家生产基地。另外,在中国也要建立两家生产基地。一方面,张霞昌博士要寻找合适的企业作为合作伙伴,另一方面也要寻找合适的高校作为合作研究基地。张霞昌博士充满感情地说,他希望Enfucell公司能在母校的支持下蓬勃发展,同时也希望通过国际合作以回报母校。
  在会谈中,张霞昌博士还介绍了赫尔辛基工业大学在机器人研究及其在空间站上的应用等方面的概况,我校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自动化系主任孙自强也介绍了我校在机器人研究方面的概况,特别是我校大学生在每年一度的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制作大赛上屡获佳绩的特色。张霞昌博士表示,希望母校在机器人研究等领域与赫尔辛基工业大学建立合作关系。
  是日中午,马玉录副校长在刚参加完校长办公会后赶来会见并招待张霞昌博士。马副校长对张博士对母校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向张博士发出热情的邀请,希望他在今年校庆之时重返母校、为母校的“学弟、学妹”做讲座,以自己不平凡的创业历程,勉励华理学子“勤奋求实,励志明德,勇于创新”。张霞昌博士欣然允诺。
  一同出席接待的还有:生物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方帼萍,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主任张嗣良,生物工程系副主任叶蕊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