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训是大学的精神所在。它是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办学思想、教育理念与目标、学术与实践传统、校风、教风与学风等方面的集中浓缩和高度抽象。好的校训不仅彰显一所大学深厚的人文底蕴,传承生生不息的大学精神,体现一以贯之的办学特色,而且激励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奋发图强、勇攀高峰,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相连,从而达到引领国家与社会精神发展走向之目的。
一般来说,大学校训具有三大特点:一是集中反映一所大学的精神,所谓“文以载道”是也;二是砥砺大学师生的人格品行,所谓“薪火相传”是也;三是简洁、质朴、深邃,易诵、易懂、易记,所谓“历久弥新”是也。很多大学的校训来自于《大学》、《论语》、《中庸》等古典书籍与诗篇,有很强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自于周易乾坤二卦,卦辞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语后经梁启超先生进一步阐释并发扬广大,化为激励清华师生以君子之风骨培养坚韧强毅、不屈不挠、宽厚容人、坦荡无私的品格,成为国家与民族的中流砥柱之精神原动力!又如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于《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后经历代名家演绎,成了“广博地学习,以拓展新知;志向远大,以不断追求真理;审问、明辨进而由近及远;这样就近乎于仁了”之意。再如抗日战争时期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校训为“刚毅坚卓”,更是反映了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学子把追求个人渊博的学识与优良的品行,与实现国家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统一和富强的目标紧密相连之卓越情操!今天读来,仍然振聋发聩,充盈着一种理想主义的高尚情怀!
回溯华东理工大学的发展史,百年沧桑巨变所孕育的悠久的办学传统、深厚的人文底蕴、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回报社会的高尚情怀,犹如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一一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今天的发展流淌着100多年前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不屈不挠的自立精神之血脉;书写着50多年前新中国成立后在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5所高校的化工系基础上组建的华东化工学院,把实现国家与民族的富强为己任,从一所以化工为特色的单科性全国重点大学走向化工特色、理工结合、多科性研究型大学之奋斗篇章;洋溢着10多年前把华东化工学院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如今向着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的目标迈进之豪迈情怀!支撑今天的华理人不断向更高目标迈进的精神动力源自于50多年前建校之初确立的“勤奋求实”的校训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千年古训!颇让华理学子感到自豪的沪上高校流行语——“学在华理”,就从一个侧面生动地反映了华理“勤奋求实”的校训虽经岁月的沧桑而不失其内在风骨的精神气度!
时空在流转,环境在变化,时代在发展,支撑华理发展的“勤奋求实”之校训在新的形势下与学校新的发展目标相比,显现出了一些内在精神方面之不足,概而言之,个人以为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特别说明:此乃个人之管见,绝无否定“勤奋求实”校训在我校发展史上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之意。作者只是表明由于其诞生于特定时代,加之在实践中可能偏离原有校训之精神实质,需要与时俱进。故不揣浅陋,特求教于各家,以期引发更多的思考):一是“勤奋求实”主要讲的是一种做事、求学的态度,缺乏一种有效的方法和远大的目标与志向作支撑;二是“勤奋求实”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华理人不尚虚夸、不事张扬、崇尚实干之精神品格,但这种过于内敛的品格也影响了华理人“小富即安”、“不思进取”、“无所作为”、“得过且过”的精神状态,在实践中缺乏敢于尝试、敢为人先的精神气魄;三是“勤奋求实”可能在实践中容易导向只关注个人与部门利益的“山头主义”倾向。于是,出现为了争夺有限的资源而沉湎于“窝里斗”的现象,既谈不上注重上下沟通和横向合作,又谈不上积极向外拓展各种资源,缺乏走出去、放眼世界的宽阔胸襟,更难以从根本上养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浩然正气!
正视我们事业发展中的各种不足,正视学校新的发展目标对“勤奋求实”校训内涵提出的新要求,笔者认为可以对已有“勤奋求实”之校训作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按照学校提出的“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之发展目标,按照“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创新型的产业和社会精英”之教育目标,以及按照“从化学工业、化工学科到过程工业、过程工程,再到过程思想”之学科发展轨迹和教育理念之变迁进程,可对我校校训作如下定位(任选一):
一是“勤奋求实,敏思躬行”。宋陆游有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诗特别强调了亲身实践的特点,非常符合我校关于教育目标与教育理念的定位。用“敏思躬行”作为“勤奋求实”的补充有如下几层涵义:一者“躬行”更加推崇亲身实践精神,强调一种做事、做人、求学的方法,与“勤奋”的态度相呼应;二者“求实”需要有敏锐的视角、把握前沿的眼光和超常的感悟力,“敏”与“实”相对,而“敏”更突出青年人积极向上、敢于尝试、敢为人先的气魄和朝气,非常符合大学的特点。如果过于“求实”,则缺乏前沿性、感悟力,从而导致创新性不够,缺乏放眼世界的眼光;三者“勤奋”、“求实”后,需要“敏思”,而后“躬行”,这四者成为一个有机统一体,即校训的内容从态度到方法再到精神实质都一体化并立体化起来了;四者“躬行”有出处,尤其取自陆游的诗篇更使得校训文雅、有内涵,且朗朗上口(尤其是行以平声结尾,符合诗韵特点)。
二是“勤奋求实,躬行明德”。在已有校训后增加“躬行”与“明德”,一方面突出“躬行”,也就是突出方法的重要性,强调亲身实践和全过程参与,与学校“过程工程与过程思想”的教育理念相吻合;另一方面突出“大学之道”——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即在于“塑造人”,也就是强调目标的重要性,这样从态度到方法再到目标的校训之精神实质都包括了,同样使得校训内容一体化并立体化起来。
三是将“勤奋求实,励志明德”改为“勤奋求实,砺行明德”或“勤奋求实,笃志明德”。经查字典,“励志”的意思是“奋发志气,把精力集中在某方面”,仍然是强调态度问题,这与前面“勤奋求实”强调态度问题似乎又重复了,仍略嫌不足;而用“砺行”,则强调对行为的磨砺,且与古训——“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暗合,有一定深意,与“明德”配合,可以达到“知行合一”之追求;最后,“笃志”强调远大的志向,“明德”强调做人需要弘扬高尚的德行,“笃志”与“明德”配合,更加强调“塑造人”这一目标的重要性,进而与“勤奋求实”强调态度的重要性相呼应,使得校训立体、生动。当然,在当今汉语中,“笃志”在书面语中已经动词化了,与原初的涵义和其后的转向有一定的不同,值得注意。